化学化工学院简介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05年,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广州师范学院化学系。现设有两系、四中心、五所,即化学系、化工系;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氢能源创新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能源与催化研究所、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食品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清洁能源材料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专任教师92人,其中教授30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74人,拥有外籍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8人,省级人才14人,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7%。近年来,随着学校人才倍增计划的实施,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师资队伍结构有了重大的飞跃,形成了一支以外籍院士为领头、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发展性强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等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和化工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化学教育硕士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节能环保精细化学品工程中心、广东省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中心、广东省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塑料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材料与传感器件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1个国家和6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市氢能与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清洁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若干市级重点实验室。

5年来学院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外国学者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68项,省部级项目85项、地方及产学研项目115项,科研经费1.25亿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申请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384项,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50余篇入选1%ESI高被引论文。

我院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本科生中实施以学生科技竞赛带动学生专业素质全面提升的“凌云工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龙头的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每年55%以上的学生获得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立项资助。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全国化工实验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的奖项将近31项,计有3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24、2025年学院本科生的升学深造率均达到42%以上,位于全校前列。

学院实验室面积近1.0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8亿元。拥有超导量子干涉磁学性质测试系统、原子力显微镜、磁控溅射系统、多功能原位微区扫描电化学测试系统、荧光光谱仪、台式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光刻机、兼容柔性测试的自动化光电器件测试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等系列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全校7个学院,13个专业,约4500名本科学生开设各类实验课程共24门,实验项目190个,实验教学(不含开放实验)的年人时数13万。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曁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有密切的学术往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完美的工作平台。

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为校院共管机构,实验室面积超15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仪器设备,多为先进的、高精密的、跨学科的大型设备,主要面向化工、材料、纳米、地理、环境、生命、医药等众多学科提供检测服务,已成为广州大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现代分析的重要基地,目前中心已取得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界面电化学基础、微纳复合材料及应用、纳米能源材料及器件等,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头人的多学科融合的骨干研究团队。


更新日期:2025年4月28日




Copyright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